top of page
Featured News


循環紡織生態整合故事|從鳳梨葉到舊衣:優織隆與 Recover™ 的循環原料之路
一片鳳梨葉與一件舊 T 恤,看似毫不相關,卻都可能成為下一批新衣的原料。它們走向新生命的路徑不同——材料的來源、合作夥伴的網絡與加工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循環旅程。這篇文章,帶你走進台灣的優織隆與西班牙的 Recover™,看看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如何把廢料變成新價值。
More Insights


循環紡織生態整合故事|從鳳梨葉到舊衣:優織隆與 Recover™ 的循環原料之路
一片鳳梨葉與一件舊 T 恤,看似毫不相關,卻都可能成為下一批新衣的原料。它們走向新生命的路徑不同——材料的來源、合作夥伴的網絡與加工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循環旅程。這篇文章,帶你走進台灣的優織隆與西班牙的 Recover™,看看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如何把廢料變成新價值。


修理是一種行動:iFixit 如何把倡議變成影響力?
當歐盟和美國陸續推動「維修權」入法,全球也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是不是還能自由地修理東西?我們有沒有能力和資源去這麼做?
早在這波法規浪潮之前,iFixit 就已經開始行動。從 2003 年他們公開蘋果筆電的拆解指南開始,他們逐漸經營起一個橫跨社群、品牌與教育現場的維修平台,並相信「The Future Is Repairable」,致力讓修理成為人人都能參與的日常實踐。


維修權的實踐困境:品牌策略類型分析與台灣制度觀察
手機送修價格接近買新機、家電報修卻要排到數週後才能處理,這些「想修但不好修」的使用經驗,讓越來越多人重新關注一個核心問題:
產品真的只能報廢嗎?我們,還能掌握多少修理的主動權?


修,還是不修?全球維修權法規與品牌策略觀察
為什麼我們該關心「維修權」?
所謂維修權(Right to Repair),就是保障消費者能「取得維修資訊、工具與零件」,並且自由選擇修理方式的基本權利。它牽涉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關於我們如何重新定義物品「擁有權」與「使用權」的重要議題。


品牌背書撐不起商業落地:永續紡織新星 Renewcell 擴張破局背後的現實困境
創新如果接不住,再好的材料也只是想像。從瑞典新創 Renewcell 的看見供應鏈導入的三道關卡。


小驗證、玩創意,串聯夥伴:找到產品和市場的「真愛」!
現在光靠技術厲害還不夠!產品經理需要用 MVP(最小可行產品)驗證,才能找到市場真正要什麼。這篇文章會從循環產品創新的角度,跟大家聊聊怎麼從用戶生活出發,一路串聯供應鏈,做出「能重複用、能再驗證」的產品,讓市場和合作夥伴都眼睛一亮,創造新價值!






三件事到位,組織才推得動:語言、角色、節奏
從跨部門共識、角色定位到制度設計,讓永續成為每個人做得到的日常。 行動不斷,為何組織仍無法同步? 團隊之間的任務常常看似如期推進:專案啟動、報告提交、流程優化……但只要牽涉到跨部門配合,總會出現某些問題卡住流程:接手責任不清、需求反覆溝通、決策拉鋸反覆。最終,每個部門都在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