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驗證、玩創意,串聯夥伴:找到產品和市場的「真愛」!
- studio Slash

- 5月2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11月17日

你的產品,真的走進用戶生活了嗎?
你的產品,真的在用戶每天的生活裡「生根」了嗎?還是只是一堆疊起來的技術和想像?
當公司老闆們在煩惱怎麼找出「第二條賺錢的路」時,這個問題往往被快速跳過。
新產品看起來能帶來新成長,但砸了大錢、花了大把力氣後,才發現用戶根本不需要,或者用戶的世界根本不會照著你的設計走。
對產品經理來說,這是最現實、也最殘酷的挑戰:用戶到底怎麼用、市場驗證結果如何,永遠比任何技術都來得真實。
找第二條路好焦慮?不光是技術問題
每家公司都想找到第二條成長曲線,好像只要一直研發、把技術磨得亮晶晶,就能自動賺大錢。
但產品要在市場上活下來,從來就不是光靠技術堆疊,而是看它能不能真正解決用戶的需求和痛點。
尤其當我們想把「永續」變成產品的一部分,或者用循環經濟的腦袋來設計時,很多產品經理會問:
這些新設計,市場真的會買單嗎? 這些「永續的好意」,能變成用戶願意花錢的新價值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藏在產品開發最關鍵的一步:小規模驗證。
循環產品怎麼玩?用 MVP 讓理想和市場對話
循環經濟不只是一個環保口號,它其實給了產品經理一套更貼近市場的思考模式:
從用戶的實際生活情境開始,快速測試,找到最小可行產品(MVP),然後在真實市場裡做第一輪驗證。
看看國際市場,像飛利浦的租光服務(Lighting as a Service),就是「產品變服務(PaaS)」的代表。
他們不再賣燈具,而是把「光」的使用權租給企業,從安裝到回收全部包辦。對產品經理來說,這背後其實要問的是: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賣產品,而是把它變成一種『服務』,用戶真的會買單嗎?
飛利浦就用小規模驗證找到了答案:模組化的燈具加上回收物流,讓這種服務模式在歐洲市場跑了起來。
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像電電租,一開始只是兩位全職媽媽用 Google 表單手動媒合,想試試看「有沒有人想租家電?」
他們受訪時分享了當初創業的初心和超強行動力:
「一開始我們以為大家會想租高單價的精品家電,但後來才發現,有很多人其實要租的是捕蚊燈、電鍋這些生活小物。」
「媽媽們有很多零碎時間,反而能很靈活地運用生活裡的資源。像我們一開始也只是很克難地用表單測測看,後來才慢慢驗證出更多使用情境,市場自然就長出來了。」
從最小規模的真實需求出發,一步步變成平台化經營,這完全就是 MVP 的精神:
先用手邊的資源小試水溫,降低開發風險。
觀察真實用戶的需求和他們怎麼使用。
根據用戶回饋快速調整,找到市場的接受度。
循環產品設計:可維修、可重複的市場策略
當產品被要求在市場上「被再次使用、被再次信任」時,它的結構和設計,就得跟上這個節奏。
國際市場上,Fairphone 智慧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把「好維修」和「模組化」設計做到極致:電池、螢幕、相機模組都能自己換,從用戶需求到生產成本,都變得超級有彈性。這背後其實在問:
「我們的產品,真的好維修、好拆解嗎? 這種模組化,對用戶用起來的感受和成本,能帶來多大的不同?」
Fairphone 用小規模市場測試證明了:用戶真的會在意這些看似麻煩的維修細節,因為那代表能用更久,而且換新的花費也更少。
台灣也有很棒的在地例子!像Hibāng 友漁眼鏡,不只是回收環保材料的故事,更把模組化、無螺絲結構做到極致。
用戶可以隨時換鏡腳、換鼻墊,有更多彈性選擇,也讓眼鏡本身的價值不只是一次性消費。
同樣地,這些看起來是「結構設計」的小細節,只有在小規模驗證時,才能知道用戶是不是真的買單。
從 Fairphone 到 Hibāng,這些產品都在強調:當結構設計能支援循環時,夢想才能變成現實,也才能真正變成一門好生意。
舊產品變新歡:退場後怎麼「復活」?
循環經濟的挑戰從來不只在產品賣出去那一刻,更在於產品從用戶手上退回後,是不是還能再被利用。
「如果我們不想讓產品用完就丟,那它被退回後,能不能找到第二條路?像是再利用、翻新、回收?物流系統能配合嗎?」
電電租在小規模驗證中,看到了這個回收系統的潛力:他們發現除了出租家電,回收再利用也能成為服務的一部分。
Hibāng 則是直接把回收材料做成新鏡框,讓「環保」不單只是產品設計的一部分,更成為打動用戶的強大賣點。
從驗證到行動:用 MVP 贏得夥伴的心!
把循環產品的創意放進 MVP 測試,最大的價值不只是找出「這個點子行不行得通」,而是透過一次次的市場驗證,換來供應鏈和合作夥伴的信任。
在電電租的故事裡,最初只是用 Google 表單收集租借需求,然後手動把家電一台台送到客戶手裡。這看似陽春,卻是最真實的 MVP 驗證場地:供應鏈的反應速度、用完後的回收流程、維修和再次利用的可能性,都在一次次的小規模測試中被真實考驗,也逐步說服了大家。
MVP 不是最終答案,而是產品經理手上最有力的籌碼:
用真實回饋,證明「這種設計,市場真的有興趣!」
說服上游供應商願意小量生產、客製化,實驗結構和材料的新可能。
讓回收商和回收物流的夥伴看見,這不是一次性產品,而是能持續流動、可重複利用的商業模式。
讓整個供應鏈,從被動配合,變成積極參與的「共創夥伴」。
這不只是讓簡報上的東西走進真實世界,更是讓循環產品創新從理想走向市場時,最關鍵的一步!

當產品開發不只談設計和功能,更要能讓公司內部都挺你,外面市場也買單,這該怎麼辦?
Slash studio 作為以循環設計為核心的永續策略夥伴,協助企業把「用戶到底怎麼用」和「供應鏈的夥伴」真正串連起來,建立一套能一直跑下去的循環產品創新模式。
我們可以幫你:
從「用戶需求」和「產品定位」出發,設計出對使用者和環境都好的產品。
把「上游到下游的供應鏈」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個能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
透過「產品原型測試」和「市場驗證」,減少不必要的開發浪費,讓你內外部都更有信心!
如果你也想知道,怎麼把腦袋裡的產品點子變成市場和夥伴都搶著要的好東西,不如就從一次對話開始,一起啟動你的循環創新計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