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循環轉型,正在成為中小企業的生存關鍵?
- studio Slash

- 10月2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10月28日
從永續倡議到管理現實
過去十年,「循環經濟」常被視為永續部門的責任,如今卻逐漸成為企業管理者的日常挑戰。根據WEF《Circular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Unlocking Economic Value》報告,三年前僅 40% 的企業將循環納入策略,如今已達 75%,三年內預計將接近 95%。循環經濟不再只是「環保議題」,它已轉變為可能影響企業績效的經營關鍵,涵蓋了成本控管、營運穩定性與法規遵循等面向。
面對原物料價格波動、交期延長,以及碳排揭露制度的推行,管理者必須重新審視企業的價值邏輯,新一代的「管理議題」圍繞著三大核心挑戰: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如何確保產品在使用後仍能帶來收入潛力?以及如何在供應鏈中斷時維持營運穩定?
兩個最務實的價值:收益穩定與成本可控
多數臺灣企業啟動轉型時,首要考量是實際的收益與成本壓力,而非僅僅追求 ESG 指標。這與國際趨勢相符:根據《Circular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Unlocking Economic Value》報告,全球製造業領導者指出循環策略可在永續(Sustainability)、韌性(Resilience)、收益(Revenues)與成本(Costs)四大面向創造經濟價值。
企業對此最直接且有感的兩大價值體現,就是「收益穩定」與「成本可控」。
一、收益穩定:從「一次買賣」到「持續收益」
「收益穩定」的價值在於,企業能透過服務化或共享機制,使收入來源更穩定、現金流更可預測。
美國暖通空調品牌 Trane Technologies 展示了循環轉型如何重新定義收益結構。過去,Trane 的主要營收以設備銷售為主,容易受到季節性需求與市場波動影響。面對效率法規趨嚴,公司逐步推展 Energy-as-a-Service(能源即服務)模式,讓客戶依使用量付費,並由 Trane 或合作夥伴負責設備管理與效能維護。
這樣的結構使收入來源從單次交易轉變為長期合約,創造穩定現金流。更進一步,Trane 結合 AI 控制系統與熱能回收等技術,形成「租賃合約+數據服務」收益機制。企業不僅能取得固定月費帶來的穩定現金流,還能藉由遠端監控、預測維修與能源管理等服務收取額外費用。
對管理者而言,這種思維的關鍵在於「讓產品留在使用循環中」——只要能建立穩定的使用與維護關係,收入結構便能更具韌性與預測性。
二、成本可控:讓舊資源成為新資產
在原物料價格波動與供應鏈不確定性日益升高的情況下,「成本可控」正成為企業推動循環轉型的首要驅動力之一。其意涵是指藉由回收再利用與提高材料效率,有效降低對原料的依賴與投入支出。
挪威鋁業公司 Hydro 的再生鋁策略提供了具體佐證。該公司積極擴張其CIRCAL再生鋁系列,投資新型回收廠,將上萬噸廢鋁重新熔煉成高品質低碳再生鋁合金,可運用於汽車與建築外牆,甚至包括倫敦 Frieze 藝術展館的回收鋁外殼。Hydro 甚至與電纜製造商 NKT 簽訂 10 億歐元的低碳鋁長期供應合約,使再生材料不再只是「成本降低」的手段,而是一種能進入高端市場的價值策略。
這個案例說明,當企業掌握再生資源的回流通路與加工能力,便能在原料價格高漲或供應受限時維持穩定生產,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並分散風險。因此,成本可控的關鍵在於建立可持續的資源循環機制,將「材料再利用」內嵌於日常營運流程中,讓成本結構在市場波動時仍能維持營運韌性。

循環轉型的三大模式
在實際落地層面上,《Circular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Unlocking Economic Value》將循環模式歸納為三個類型:循環原料(Circular Feedstock)、壽命延長(Lifespan Extension)與產能共享(Capacity Sharing)。
模式 | 核心焦點 | 轉型意義 |
循環原料 (Circular Feedstock) | 從源頭導入回收或再生材料 | 適合供應鏈與採購端率先行動 |
壽命延長 (Lifespan Extension) | 維修、翻新、模組化設計延續產品價值 | 將一次性交易轉化為長期服務關係 |
產能共享 (Lifespan Extension) | 讓「使用權取代所有權」,提供服務取代銷售 | 以租賃或按次付費創造可預測收益流 |
對多數臺灣企業而言,後兩種模式尤其具實務意義:
一、壽命延長:延壽即價值
壽命延長模式能以較低門檻切入,利用現有技術與人力延長產品生命週期。提供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服務的美國企業 Rockwell Automation,其維修與再製服務便是代表性案例。
Rockwell 專為工業設備提供 Remanufacturing(再製)方案,藉此減少客戶的停機損失並延長設備壽命。同時,其開發的 「Sustainability Calculator for Repairs」 可即時計算維修相較於新製造所節省的成本、能源與碳排放量。這不僅為客戶帶來直接效益(可將交期縮短 14 天),也讓 Rockwell 成功將售後維修轉化為新的營收來源。企業可借鏡此模式,將維修視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在服務中創造長期收益,而非依賴一次性銷售。
二、產能共享:讓閒置資產創造收益
產能共享模式則透過「讓閒置資產創造收益」實現資源最大化,更貼近中小製造業的經驗。
德國機械大廠 Trumpf 的 「Pay-per-Part」 方案是典型案例:客戶不需購買昂貴的雷射切割機,而是按每件成品付費使用。Trumpf 保留設備所有權,並透過 IoT 感測器監控運轉狀況,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設備利用率。這種結構除了減輕客戶的資金壓力,也讓 Trumpf 透過長期合約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Trumpf 甚至與保險公司 Munich Re 合作分擔資本風險,使整體模式更具財務永續性。
企業可將此思維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實踐:共享倉儲空間、租借閒置設備,或以「按件付費」方式重構上下游合作。關鍵在於如何讓設備從成本轉化為回報,讓使用權取代所有權,進而創造持續的營運收益。
循環的六大推動策略路徑及三個可行槓桿
為了推動循環轉型,世界經濟論壇在《Circular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白皮書中提出六大推動策略路徑(Enabling Strategies),描繪出企業在循環轉型過程中從辨識機會、內化組織,到擴大規模的完整路徑:
識別循環價值來源:找出企業在循環價值鏈中的關鍵價值來源,包括對材料與資訊的掌握。
掌握關鍵時機:辨識並掌握循環產品能達到成本競爭力或成為市場標準的關鍵時機。
設計循環方案的組合與推動順序:為組織策劃合適的循環方案組合,並設定有效的推動順序,確保資源與能力平衡。
將循環思維納入企業核心策略:將循環理念融入企業策略,取得高層與跨部門支持,並設計內部激勵機制。
建立循環夥伴策略,串聯價值鏈資源:透過明確的夥伴策略,與上下游合作以取得循環所需的關鍵資源與技術。
建立循環監測與擴散機制:建立循環監測系統,以辨識轉型障礙並推動成功解方的擴散與規模化。
這六項策略構成企業循環轉型的完整藍圖。

事實上,真正的循環轉型難題往往不在於決心,而在於缺乏清晰的起步路徑。 在企業實務中,我們觀察到真正能推動落地是能透過以下三個槓桿逐步建立可持續的營運結構:
一、從小規模試驗開始,讓變化有依據
循環轉型最常見的阻力來自於一次投入過大,導致人力與資金難以承受。企業應以小規模試驗為起點,選定特定產品線或服務進行試點,透過具體數據(例如減碳、縮時、省料)驗證成果,再逐步擴展。正如 Rockwell Automation 的做法,從一條產線、一項服務開始測試租賃或共享方案,用可量化的成功案例,帶動組織內部的信心累積。循環不必「大開大闔」,而是從「小而確實的成果」開始發酵。
二、讓資訊流動起來,循環才能真正運作
循環經濟的核心除了物料再利用,資訊流的透明流動對企業同樣重要。挪威鋁業 Hydro 能成功推動再生鋁供應鏈,關鍵在於讓設計端、生產端與客戶端共用材料數據,形成閉環資訊網。企業應建立「資訊可共享的節點」:讓採購了解回收料庫存、業務掌握維修收益。當資訊能自由流通,決策與執行的落差就會縮小,循環才能妥善落實。
三、用數據說服人,讓循環成效可被看見
從Trane 與 Rockwell 的案例都可以發現,數據是循環轉型最有力的推動語言。當節能、減碳或成本改善能被量化呈現,決策層更願意投資,團隊也能具體感受到成果。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必依賴複雜的系統建置,只要建立一份簡單的月度「循環成效表」,持續記錄節省的原料、維修帶來的收入、共享設備的使用收益,就能成為下一輪預算與策略調整的依據。數據的可視化,讓循環經濟得以從抽象理念,轉化為可衡量、可討論的持續優化經營實踐。
結語:循環,是更聰明的經營方式
從全球領先企業的實踐中,我們已能看見循環轉型可以是一套更聰明的經營邏輯。Hydro 透過再生鋁將廢料轉化為競爭優勢,Rockwell Automation 以維修與再製服務開啟新的收益來源,Trumpf 則以共享機制提升設備效益,Trane Technologies 透過服務化模式建立穩定的現金流。這些案例反映了共同的思維核心:企業營運的重心已從「一次性生產與銷售」,轉向讓資源、設備與資訊在更長的生命週期中持續創造價值。
對於臺灣企業來說,循環轉型是一種提升韌性、穩定收入並降低風險的經營方法。透過將「回收料」整合為成本管理要素、「維修」視為新的收益來源、「共享」確立為資產運用策略,循環經濟便能從理念轉化為實際績效。真正的轉型,始於思維的改變——一旦企業將再利用、延壽與共享納入損益表的邏輯,循環便不再是額外負擔,而是最務實的獲利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