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紡織生態整合故事|從鳳梨葉到舊衣:優織隆與 Recover™ 的循環原料之路
- studio Slash

- 8月1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11月17日
一片鳳梨葉與一件舊 T 恤,看似毫不相關,卻都可能成為下一批新衣的原料。它們走向新生命的路徑不同——材料的來源、合作夥伴的網絡與加工方式,決定了它們的循環旅程。這篇文章,帶你走進臺灣的優織隆與西班牙的 Recover™,看看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如何把廢料變成新價值。
優織隆(Youzilon):從農田出發的合作網

優織隆原本是以合成纖維布料為主的紡織廠,長年為國際品牌代工。2020 年疫情期間,負責人謝煥麒開始重新審視企業方向。就在這段時間,他收到國際品牌的來信,詢問鳳梨葉纖維的可行性,其中蘊含了明確的合作商機。
優織隆選擇從小規模打樣開始:與屏東九如及高雄大樹的農會合作收集鳳梨葉,送至實驗室萃取纖維,再交由織造廠製布,最後送回品牌端驗證。過程中不僅確認了技術可行性,也測試了市場接受度。
臺灣每年產出超過 80 萬公噸鳳梨葉,過去大多被丟棄或焚燒。優織隆透過契作鎖定穩定品種,建立收購與追溯機制,並與嘉義農試所、紡織綜合研究所合作,開發全自動鳳梨葉取纖機,並制定相關標準。根據 BSI 認證,鳳梨葉纖維的碳當量僅 0.784,遠低於棉與亞麻,用水量更比棉少 97%。
在商業模式上,優織隆採雙軌並行:B2B 端向品牌和紡織廠供應鳳梨葉纖維與混紡紗線;B2C 端以自有品牌 EVOPURE+ 推出服飾、包袋等產品,並與餐飲、零售品牌跨界合作,把永續材料帶進日常生活。2024 年,優織隆成為臺灣少數取得 B 型企業認證的製造業者,正式將永續理念寫進企業核心。
Recover™:從回收倉庫串起的全球網

Recover™ 是一家西班牙企業,專注於「Textile-to-Textile(紡織品到紡織品)」的
回收,核心業務是把工業裁布邊角與消費後舊衣物,轉化為能直接進入品牌產線的高品質再生棉纖維。Recover™的定位不只是回收商,更是全球廢棄紡織品的材料標準制定者與供應鏈運營者。
在品牌策略上,Recover™ 把自己定位為「循環材料的成分品牌(ingredient brand)」,和 Primark、Revolve、C&A 等品牌合作,將再生棉推向大眾市場。他們透過吊牌、QR Code 與店內展示,直接向消費者傳遞節水減碳的成效。
Recover™積極參與歐盟與產業組織的循環經濟計畫,如 ReHubs 與 Accelerating Circularity,不只是供應商,也是推動回收基礎建設的參與者。為配合歐盟 2022 年《永續與循環紡織戰略》對回收含量與禁止銷毀的要求,Recover™ 設定目標, 要在2025 年將產能提升至 20 萬公噸的目標,並在全球(西班牙、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與薩爾瓦多)設廠,讓原料處理更貼近產地與市場,降低運輸碳排。
從田間與回收倉庫開始的原料之旅
在臺灣屏東九如,鳳梨採收後的葉片如今進入新的生產鏈。自 2024 年起,優織隆與當地農會合作,由農會向農民收購符合規格的鳳梨葉。九如鄉農會供銷部主任陳國政表示,收購標準嚴格:業片需有產銷履歷,無凹折、病斑或傷口,長度需介於 60–90 公分,且必須在採收後兩三天內送達。每 100 公斤葉片僅能取出約 1 公斤纖維,日處理量最高約 500 公斤。
取纖後的鳳梨葉纖維經乾燥後,會再送往合作紡織廠與棉、亞麻等混紡與測試。用於製作服飾、鞋材、包袋等。剩下的渣料則與其他合作夥伴開發成家具、餐具或皮革等,實現鳳梨全株零廢棄的目標。
Recover™ 的原料來自全球的紡織廢料,包括工廠剩布和舊衣。根據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每位歐洲人每年約產生 15 公斤紡織廢料,但不到 1% 被回收成新衣。為了提高再利用率,Recover™ 與全球專業分類公司合作,在源頭就依纖維成分與顏色進行分級,並剔除蠟面布料、含金屬絲紗線等不適合回收的材質。
回收流程的第一步是「切割與萃取」,將布料小,自動去除鈕扣、拉鍊等非纖維部件。接著,布料進入專屬碎解機,以最大限度保留棉纖維的長度與品質。對於纖維較短的回收棉,會混入有機棉或再生聚酯(rPET)等支撐纖維,以維持強度與耐用性。Recover™ 的產品分為 RCotton(100% 回收棉,可再染色)與 RColorBlend(與低衝擊染色載體纖維混紡,免再染色),兩者都符合 GRS 認證並附有完整的追溯文件。根據由 AITEX、瓦倫西亞大學與 UNESCO 驗證的 LCA,每公斤再生棉可節水 14,740 公升,並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
優織隆從農田端建立契作網絡,確保每一片葉子的品質與溯源;Recover™ 則依靠全球化的分類與回收體系,處理來源多樣且成分複雜的廢料。前者勝在穩定與可控,後者擅長規模與適應力,兩者都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紡織業開啟了不同但同樣關鍵的循環路徑。
兩種供應鏈:直達列車與全球網

優織隆的供應模式像一班專屬「直達列車」:契作制度確保鳳梨葉快速進入加工中心,全自動取纖機保證纖維品質。接著送往紡織廠進行紡紗、織造與染整。完成後,一部分進入品牌的 B2B 市場,另一部分透過 EVOPURE+ 面向消費者,實現從上游到下游的垂直整合。
Recover™ 的供應模式則像一張跨洲的「全球網」:當地夥伴收集廢料後,就近送到工廠,經拆解、分級、回收與補強,製成再生棉,附上認證文件,品牌可直接上產線使用。這種分散據點、標準化流程的模式,強調快速覆蓋與市場反應能力。
兩者的目標相同——讓原料能快速、安全地從源頭進入市場。優織隆透過垂直整合掌握每一道環節,強調穩定與可控; Recover™ 則藉由廣泛蒐集廢料,建立跨地區的橫向覆蓋網絡,擅長規模與適應力。
從起點到重生:閉環的兩種設計
在循環經濟裡,「閉環」指的是材料可以反覆回到製造端、延續壽命。
優織隆的閉環從農田開始:鳳梨葉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被規劃成單一材質或易拆結構,方便後續回收再利用。這條鏈路像預先設計好的環形跑道,從原料到產品再回到可再生狀態,一氣呵成。
Recover™ 的閉環則從市場末端啟動:淘汰的舊衣與布料,經回收、混紡,再次成為品牌可用的材料,並具備多次循環的潛力。憑藉全球加工據點,這套流程可在不同地區複製運作,持續減少對原生棉與化纖的依賴。
兩種起點不同,但目標一致——延長材料生命週期,減少一次性浪費,並為品牌提供可行且可擴張的永續解決方法。
結語
優織隆與 Recover™ 展示了兩種不同的循環設計路徑:
優織隆:透過在地契作、取纖技術和設計端的回收規劃,將農業副產物轉化為可進入市場的天然纖維。他們以臺灣在地資源保障品質與溯源,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垂直鏈結。
Recover™:藉由全球化分類、回收補強與標準化流程,將成分多變的紡織廢料轉化為品牌能直接採用的再生材料。他們打造了可複製、可擴張的回收網絡。
這些差異突顯出一個關鍵洞察:材料來源決定了循環策略的設計方式。兩家公司雖然選擇的路徑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讓廢料的生命得以延續,不再是一次性消耗品。
延伸閱讀
本篇文章由以下成員協作完成:
資料蒐集及撰文:葉葉子
策劃及內容審稿:飯編
內容編輯:M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