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顧客不再追求擁有,企業還能靠什麼創造營收?
- studio Slash

- 5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11月17日
不靠賣斷、不靠新品:打造一套讓價值持續流動的服務模式
當顧客失去消費動力,只想用得剛剛好,那企業怎麼辦?

嗨,你是不是也發現,現在大家買東西的習慣跟以前不太一樣了?東西越出越快,可是我們買的真的有比以前多嗎?事實上,與其什麼都買下來,更多人轉而思考的是「需要的時候,用一下就好」。
這不是說大家變小氣,也不是人人都想當極簡主義者。而是有時候,只是單純覺得「東西真的太多了」!當「不擁有」漸漸地變成一種集體意識,衍生出共享機車、訂閱影音、租借行李箱⋯⋯等習慣,其實正在偷偷改變企業原本賣東西的賺錢方式。
這個概念其實正在徹底改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
以前,大家總覺得要成長,就是要「賣出更多東西」。但現在我們發現,還有另一種可能:不靠賣更多,而是讓現有的東西,被用得更久、更好、更多次。
這就是所謂的「循環服務模式」的核心精神。
賣東西不再是唯一出路,讓東西「活」得更久才是王道
以前,只要把東西賣出去,企業就能賺錢。但現在,這招好像越來越難了,很多產業都面臨這些挑戰:
新品一直出,客人卻留不住。
原物料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薄。
做了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報告,卻說不出永續到底幫公司賺到什麼。
簡單來說,只靠「賣一件商品」已經不夠了。企業開始需要思考:
有沒有辦法,讓顧客不是「一次性買斷」,而是「持續使用」,甚至變成我們價值網絡的一份子?
所謂的循環服務模式,其實就是「只賣結果,不賣東西」
這聽起來很玄,但其實很簡單。
傳統模式: 你賣一台洗衣機、一台印表機,賣出去就沒你的事了。
循環模式: 你提供「把衣服洗乾淨的服務」、「每月幫你印東西的服務」或是「讓包裝袋能被重複使用的服務」。
產品本身的所有權還是你的,但客人付錢買的,是「使用權」或「使用的結果」。這麼做的好處是:
收入變穩定:你可以靠訂閱、租賃、維修等服務持續賺錢。
東西更耐用:因為東西還是你的,你會更有動力設計出更耐用、更容易維修的產品。
門檻變低、黏著度變高:客人不用花大錢一次買斷,更容易入門,也更願意一直使用你的服務。
常見的四大循環服務類型
我們幫不少企業設計過「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路徑,發現這四種模式最常見:
模式類型 | 實際說明 |
產品即服務 PaaS | 企業不再將產品直接賣給顧客,而是以租賃、訂閱或按次計費的方式提供「功能性使用」,例如列印服務或空壓機租用。 |
共享平台 | 透過平台機制,讓資源在不同使用者間共享使用權,如共享包裝、工具租借或二手交換,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循環次數。 |
壽命延長服務 | 提供維修、翻新、升級或再製等延伸使用壽命的服務,讓產品可以重複使用、不輕易報廢,也包含提供維修教學與備件。 |
再生材料服務 | 透過回收廢棄物並再製成新材料,重新進入生產流程,例如回收紡織品、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等,實現資源的再投入。 |
補充觀察:這四種模式通常不會只選一種,而是會根據產品特性和營運能力,組合成最適合自己的服務策略。
台灣現場觀察|配客嘉 PackAge+:從網購包裝切入,探索循環服務的可行路徑
在台灣,提到循環包裝就不能不提 PackAge+。
他們厲害的地方,就是把大家熟悉的網購包裝,變成一套可以重複使用的服務系統。他們不直接賣包材,而是把它租給你用,用完再回收,然後清洗、再送給下一個人,也就是「包裝及服務」的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不只環保,也讓企業買單。
PackAge+ 是怎麼在到的?他們做了幾件很關鍵的事:
從產品到服務的轉型邏輯
他們不只是賣包裝袋給你,而是賣一套「把東西安全送到,用完還能回收」的完整服務。你付費租用的是整個運送過程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包裝材料。
從你下單、收到包裹、歸還,到包裝被拿回去清洗和再次使用,每個步驟都有人負責追蹤,讓整個流程順暢又透明。
從 C 端到 B 端的市場策略
一開始,他們先專注在消費者身上,觀察大家用起來習不習慣、願不願意回收,確定可行後,才開始跟大的電商、物流公司談合作,把規模做大。
把環保話術轉成商業語言
他們不只是說服大家「減塑愛地球」,而是把這些行動轉化成企業聽得懂的語言,例如提供碳排數據、風險管理報告等等。這樣一來,循環包裝就不再只是個好聽的口號,而是能真正幫企業省錢、提升效率的經營策略。
簡單來說,PackAge+ 證明了,一個好的循環服務不只要讓使用者覺得方便,更要讓企業看到它的商業價值。他們把「減塑」這個理想,變成了一套能賺錢、能運作、還能被企業買單的完整方案。
循環服務,不是把產品改訂閱就好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循環服務就是把產品「改成訂閱制」就好?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它不只是改變收費方式這麼簡單,你得先問自己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能不能重新定義自己「提供價值」的方式?
要讓這套系統順利運作,背後有四個關鍵需要全面翻新:
產品本身要夠耐用:你的東西必須能維修、能拆解、甚至能追蹤使用狀況,這樣才能被重複利用。
流程要順暢無阻:從銷售、售後服務,到最後的回收,所有環節都不能有斷點。
大家都要一起合作:不只是公司內部,連外部夥伴,像是物流、平台、客服團隊,都要一起協調運作。
讓使用者輕鬆參與:要讓客戶覺得這個模式很簡單,好處很明顯,也願意一起動手。
不用一步到位,先從小規模測試吧!
你不用一次就把整套系統蓋好,那樣成本太高了。最好的做法是從一個小小的、成本低、又能讓你邊做邊學的版本開始。
這就是所謂的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也就是「最小可行版本」。你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先去試驗你的想法,再根據客戶的回饋慢慢優化。
舉例來說:
找一小群人,試著把你的東西租給他們用。
設計一套簡單的回收流程,看看客人會怎麼反應。
提供維修教學影片或工具包,觀察大家是不是真的會用。
這些測試的重點不是規模多大,而是要觀察:流程有沒有卡住?客人接不接受?哪些地方還可以更好?
想開始做循環服務?從這三步開始就對了!
從我們協助企業的經驗來看,設計循環服務可以從這三個步驟啟動,簡單又有效:
挑一條產品線,看看哪個品項最有服務潛力:挑選那種「使用情境很穩定、使用週期很明確」的產品來試水溫。這樣你一開始就能很快找到服務的切入點。
盤點現有資源與夥伴,看看誰可以一起合作:不用什麼都自己來。盤點一下你手邊的資源和夥伴,像是物流、維修、或是一些平台服務,這些外部資源其實都找得到。
設計一個 MVP+資料回收方式,邊跑邊修:服務不會一上線就完美。先用一個「最小可行版本」開始,同時設計好資料收集的方式。這樣你就能在運作過程中,不斷優化、讓服務越來越好。
如果你的產品可以「被使用 30 次」,你會怎麼重新設計它的商業模式?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重點不再是把東西「賣出去」就沒事了。
現在,大家更在乎的是:東西怎麼被重複使用?怎麼被有效回收?又怎麼在不同人手中,創造出新的價值?
就像 PackAge+ 的案例告訴我們,轉型不是只有大公司才做得到。不論公司大小,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一個小小的流程、一個服務,或是一個體驗開始,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循環模式。

當顧客不再執著於「擁有」,企業該怎麼辦?你是不是也在思考,該怎麼重新設計你的產品和服務?
Slash Studio 作為以循環設計為核心的永續策略夥伴,專注協助企業把價值從一次性的銷售,變成一個能持續流動的服務系統。
我們能協助你:
盤點你的產品:找出哪些產品最有潛力變成服務。
設計服務流程:規劃一套能實際運作、也能被驗證的循環服務流程。
串接內外部資源:整合內外部夥伴,打造完整的服務系統。
如果你也好奇,自己的產品是不是有機會變成一種服務,歡迎隨時跟我們聊聊,一起開啟這條新的循環服務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