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還是不修?全球維修權法規與品牌策略觀察
- studio Slash

- 7月25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7月25日

為什麼我們該關心「維修權」?
當你花錢買下一台手機、筆電或家電,是否真的「擁有」了它?
當產品出現問題,你能否自由選擇自己修,或找信任的技師修?
如果廠商不提供維修手冊、限制零件取得,甚至將軟體設計為只能由原廠修理,消費者的選擇權就被剝奪了。這正是近年來,全球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維修權」的原因。
所謂維修權(Right to Repair),就是保障消費者能「取得維修資訊、工具與零件」,並且自由選擇修理方式的基本權利。它牽涉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關於我們如何重新定義物品「擁有權」與「使用權」的重要議題。
維修為何越來越難?法規介入的必要性
過去幾十年,消費電子產品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修理的門檻卻越來越高。許多產品採用封閉式設計,不僅無法輕易拆解,連最基本的電池更換都受到限制。廠商常以「安全性」與「品質控管」為理由,拒絕提供維修資訊或原廠零件,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也讓使用者對產品的控制權越來越薄弱。
維修權的法規介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從倡議組織到政策法規,全球多地都開始推動讓修理變得合理、可行的制度設計。
歐盟:從產品政策出發,推動修理成為第一選項
歐盟於 2024 年通過《Right to Repair Directive》(消費者維修權指令),作為《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與循環經濟行動計畫的一環,目的是延長產品壽命、減少電子廢棄物,並強化消費者的維修選擇權。
法規首先從產品設計著手,規定製造商在產品下市後,必須持續提供 5 到 10 年的原廠零件與維修手冊,並且不得以特殊螺絲、黏膠設計或軟體鎖等方式,阻礙消費者與維修商進行修理。針對智慧型手機、洗衣機等指定品項,更要求產品設計必須允許拆解與電池更換,使維修成為可能。
在售後階段,法規也有明確規範:當產品仍在保固期間內,品牌應優先提供免費維修,而非直接更換新品。若消費者選擇修理,保固會自動延長一年,讓修理後的產品同樣有保障,並且即使消費者選擇第三方維修,也不得因此喪失原有保固權益。
為了解決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歐盟也將在「Your Europe」官方入口上推出統一的歐洲維修資訊平台(European Repair Platform),預計於 2027 年啟用。屆時,消費者可以跨國查詢各地維修商、查看報價與預估維修時間。依據規定,各會員國也需建立本地的官方媒合平台,協助民眾搜尋鄰近的維修據點,促進在地維修產業生態。
此外,為了讓報價與條件一目了然,維修業者將被要求提供「歐洲維修資訊表格」,其中明確載明服務內容、費用、預估時程與替代方案,並保證報價至少有效 30 天,讓消費者可以清楚比價與決策。
這樣的政策設計,除了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更試圖將「可維修性」納入產品設計標準、消費法規與品牌競爭評估的核心指標。讓修理不再是不得已的選項,而是現代永續生活的一環。當修理資訊變得容易取得、維修成本變得可預期、法規保障變得可信賴,「修理」才可能真正走向常態。
美國:由下而上,維修權法案的推進
與歐盟的政策主導不同,美國的維修權運動是由各州公民倡議團體與立法者推動的草根行動。根據 PIRG(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2025 年中發佈的報導,今年被視為美國「維修權運動」迄今最具成效的一年。截至 2025 年 6 月,已有 9 個州通過維修權相關法案,另有 35 個州正在考慮相關立法,法案涵蓋的範疇從家電、消費性電子,到電動輪椅與農業機械。
法案雖因州而異,但普遍要求製造商必須公開維修手冊、提供零件與工具,並禁止使用軟體鎖或「零件配對(parts pairing)」來阻礙修理。具體案例包括:
俄勒岡州(Oregon):2024 年通過的 SB 1596 成為全美首個禁止零件配對的法案,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此法針對 2025 年後製造的裝置,禁止製造商利用軟體鎖定替換零件,使其僅在原廠被認證才能正常運作;若違法,州檢察長可要求調查,並處以每日罰款。
德州(Texas):2025 年 6 月通過 HB 2963,規範自 2026 年 9 月 1 日起,所有批發價值超過 50 美元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筆電、平板)需提供維修所需的替換零件、專用工具與技術資料給消費者與獨立維修商。儘管汽車及醫療裝置已被排除,但法條強調維修資訊須「合理可取得」。
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SB 3 消費者保護法案中的維修權條文已於 2025 年 5 月通過參議院,並預計很快由州長簽署成法。這個條款要求製造商為消費性電子產品提供必要的零件、工具與維修資訊,並支持獨立維修商與小型業者。
整體而言,美國採取「州權模式」進行維修權立法,雖無聯邦層級統一規範,但已逐步形成實質影響力。從拆除零件配對限制、促進資訊透明,到保障第三方維修權,都在削除製造商長期掌控的「維修資源不對等」,推動美國維修環境趨向更開放與公平。
這股法案潮也呈現了跨黨派共識:無論是民主黨執政的康乃狄克、加州,或是共和黨控的德州、俄勒岡,都順利通過維修權法案。正如 PIRG 所指出,「不論你住在德州還是緬因州,每個人都有需要修的東西」。
不過,法案通過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落地與成效仍面臨挑戰。以汽車維修業為例,一項由 Auto Care Association 發布的調查指出,獨立修理店由於需購買軟體診斷工具,每家平均花費高達 2,400 美元。同時,也有相關報告指出,有63% 的技師常因缺乏資料無法完成例行維修,更有超過一半技師需每月將車輛轉回授權經銷商修理。從這些數據可以發現,除法律外,若無後續的資料取得便利化、工具補貼與實質監督措施,維修權難以真正落地。
因此,美國維修權的關鍵不在於制度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被真正使用與信賴。唯有當資訊可得、工具可及、法規落實,維修權才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實踐的選擇。

品牌怎麼回應維修權制度?策略各異,動機各不同
在法規逐漸推進與社會壓力升高的情況下,各大品牌開始回應維修權議題,以下歸納出三種常見的策略類型:
一、從設計思維出發,主動打造可修的產品與服務
這類品牌多半將「可維修性」視為長期品牌策略的一部分,主動調整產品設計、資訊揭露與服務架構,以回應維修權所帶來的制度與文化變革。
以 Fairphone 為例,模組化的手機設計讓使用者可自行更換螢幕、電池、鏡頭、揚聲器與 USB-C 接孔等零組件,僅需一把螺絲起子即可完成維修。品牌平台同步販售原廠備件與簡易工具,並公開維修手冊與教學影片,鼓勵修理成為日常操作,降低維修門檻。他們的最新產品 Fairphone 5 和 Fairphone 6 更在 iFixit 拆解評比中獲得 滿分 10/10,展現極佳的可修復特性。此外,Fairphone 提供**長達五年的產品保固與最長八年的軟體支援**,將永續作為產品定位核心,而非附加價值,成為產業中實踐維修權的標竿案例之一。
二、在開放與限制之間游移,回應多為被動應對
這類品牌多半提供部分配套措施,但在操作上卻設下不少限制,實際維修彈性有限。以 Dell 為例,雖開設「Self‑repair & Parts」專區,並支援用戶透過 Service Tag 查找零件與使用 AR 工具、影片教學拆裝,但這樣的自助維修功能多僅限於特定機型與商用系列,且常需經由授權合作夥伴或 TechDirect 系統申請。此外,Dell 對第三方零件的保固態度因產品類型而異,雖然一般消費型產品(如筆電、桌機)多容許使用者自行更換記憶體與硬碟,且不會因此整機失保,但在商用伺服器與企業設備上,若安裝非原廠授權零件,有可能導致整機保固喪失。此外,若第三方零件導致系統故障,Dell 亦保留不予維修或要求先移除該零件的權利。這些條款使得實際維修彈性受限,也反映其維修政策雖有開放形式,實務操作上仍存多重限制。
換言之,雖表面上「看似開放」,但實務中使用者仍需配合特定流程、機種與授權規範,無法真正完全自主維修。反映出這類品牌在維修政策上做出有限、條件性的妥協,而非全面承諾。
三、迫於壓力開放,但設計與政策仍設下重重門檻
這類品牌過去曾對維修權倡議持保留態度,近年雖推出一系列回應措施,但多半仍維持高度管控、技術門檻較高的修理方案,使用者實際操作的自由度有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 Apple。長期以來,Apple 將產品整合性與生態系一致性作為核心策略,並據此採取高度集中管理的維修模式。在過去的立法過程中,Apple 曾就維修權法案提出建議條文與修正意見,希望維持其產品設計與服務一致性的管理彈性。雖於 2022 年推出「自助維修服務」(Self Service Repair),提供原廠零件、工具租借與公開維修手冊,供使用者自行更換特定組件,但過程涉及專屬工具使用、高額零件成本與官方配對認證,實務門檻相對較高。
Apple 同時維持「零件配對」(parts pairing)技術作為風險控管手段。該技術將零件與裝置序號進行綁定,即便使用原廠零件,若未經官方配對程序,也可能影響部分功能運作。這樣的機制有助於維持產品安全性與品質一致性,但也相對限制了消費者與第三方維修業者的維修自主性。
整體而言,Apple 的維修政策可視為在維護品牌生態系統整體一致性與使用者體驗的前提下,所作的商業決策。其回應策略聚焦於符合最低法規要求與自有流程整合,而非全面開放維修權作為普遍原則。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品牌面對維修權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也揭露了他們對「產品關係」的理解差異:是將產品視為封閉財產的販售終點?還是作為一段使用關係中的起點,延伸到修理、共創與再利用?不同策略背後的企業文化與價值選擇,值得被消費者看見,也應成為制度設計時的重要參照依據。

臺灣現況:制度初步啟動,仍待長期建立
相較於歐美,臺灣在維修權相關政策與法制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行政院環境部《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雖已納入「鼓勵產品延壽與維修」的原則性條文,但在零件供應、資訊揭露與消費者維修權益保障等面向,尚未建立明確制度。多數消費者在產品維修時仍需仰賴非正式的資訊來源,而在地獨立維修商則普遍面臨無法取得原廠維修資料與零件的限制。
不過,政策上已有初步推進。行政院環境部於 2023 年推出「電子產品維修度指數指引」試行計畫,針對手機與筆記型電腦兩類產品進行評估。該指引參考法國制度,目的是協助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清楚辨識可維修性,並引導品牌改良產品設計。指數以五大範疇為基礎:
技術文件提供情況:評估廠商是否主動公開拆解手冊、維修流程圖與必要的診斷資訊,影響使用者與維修人員能否順利執行修復。
拆解難易與結構封閉性:檢視產品在不破壞零件的情況下是否容易拆解,包括螺絲替代黏合劑的比例、模組化設計等。
所需工具種類:分析產品維修是否依賴特殊、專用或僅由原廠提供的工具,判斷維修操作的門檻高低。
零件可得性與取得方式:評分零件是否可單獨購買、是否公開販售給消費者或第三方維修商,並考量其供應年限。
零件價格透明度:檢視更換零件的價格資訊是否清楚公開,並是否與整體產品價格呈合理比例,避免高價替換造成修復不具經濟誘因。
試行計畫已邀請多家國內外品牌參與,未來亦有望與數位產品護照制度接軌,建構長期產品履歷與透明資訊環境,協助消費者做出有資訊的選擇,也鼓勵廠商提升產品的維修友善程度。
儘管目前尚未納入法規強制適用,維修度指數作為政策工具的導入,已初步展現臺灣在制度設計上的方向性。未來若能進一步明文化產品最低可維修標準、零件保存年限與維修資訊揭露義務,將有助於建立更完善的消費者修復權利架構,並支持在地維修產業的健全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