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是一種行動:iFixit 如何把倡議變成影響力?
- studio Slash
- 7月2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8月17日

你有多久沒修過壞掉的東西了? 現在的產品越做越難修、零件也越來越難買到,這不只讓修理的技術門檻變高,更悄悄地限縮了我們的選擇權。
當歐盟和美國陸續推動「維修權」入法,全球也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是不是還能自由地修理東西?我們有沒有能力和資源去這麼做?
早在這波法規浪潮之前,iFixit 就已經開始行動。從 2003 年他們公開蘋果筆電的拆解指南開始,他們逐漸經營起一個橫跨社群、品牌與教育現場的維修平台,並相信「The Future Is Repairable」,致力讓修理成為人人都能參與的日常實踐。
iFixit 是什麼樣的平台?它怎麼運作?
iFixit 是由兩位加州理工州立大學的學生 Kyle Wiens 和 Luke Soules 於 2003 年創立。起初,他們只是想解決蘋果筆電很難拆解的問題,於是自己整理了拆機流程,製作成圖文手冊放在網路上分享。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舉動,後來竟然發展成全球最大的開源維修手冊平台。很多人以為他們是個公益組織,但其實,這家公司早就建立了一套清楚的營運策略,把推廣維修的理念和商業獲利結合在一起,而且還不斷成長。
簡單來說,iFixit 的收入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直接賣東西給一般消費者,另一個則是跟企業、品牌合作。
1.販售工具和零件給一般DIY民眾
iFixit 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販售維修工具和替換零件。他們自己設計和販售像是 Pro Tech Toolkit 這樣的專業工具組,也提供手機電池、螢幕、筆電零件這些常見的配件。這些商品通常會搭配網站上免費的教學內容,使用者在看維修步驟的時候,可以直接買到需要的工具和零件,非常方便。
銷售維修工具和零件是 iFixit 最主要的現金收入,大概佔了總營收的八到九成。
除了販售自家產品,iFixit 也和很多品牌製造商合作,取得原廠授權,販售特定裝置的官方零件和維修包。像是 Google Pixel、Microsoft Surface、Xbox、Steam Deck 等產品的原廠維修零件,都可以在 iFixit 平台上買到。這種合作的賺錢方式,通常是和原廠零件拆帳分潤,或是取得授權後再轉售。
透過這些商品販售,iFixit 打造了一個「先學會,再購買」的電商模式。使用者不只學到怎麼修東西,也能在閱讀維修指南的同時,直接買到所有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2.與企業合作:打造穩定的維修專業服務
iFixit 在企業服務方面,採取了多種合作模式,將他們的平台技術和維修專業結合起來,創造了穩定的收入。
首先是 Dozuki 平台的授權費。這套軟體系統原本是 iFixit 為了內部製作維修手冊而開發的,後來開放給企業使用。企業客戶能透過 Dozuki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撰寫操作手冊、維修指引和培訓內容。Dozuki 採訂閱制收費,價格根據企業的使用人數和功能需求來計算,是 iFixit 重要的 B2B 收入來源。
iFixit 同時也提供維修顧問與產品評估服務,協助企業撰寫維修指南、評估產品好不好修,並提供設計上的改進建議。這類顧問合作主要以專案形式收費,報價根據服務範圍而定,合作對象包含 HP、Lenovo、Fairphone 等品牌。iFixit 等於是企業的夥伴,在產品設計初期就協助他們思考如何讓產品更容易維修。
此外,iFixit 也參與企業的維修供應鏈建構。舉例來說,他們曾為 Microsoft Pro Network 提供專用的工具組和維修配套方案。這類配套合作屬於產品採購收入,根據企業採購的數量和內容來報價。透過技術和實體產品的結合,iFixit 不僅深化了與業界的合作,也成功融入品牌維修體系,增加了營收來源。
這些多元的服務策略,讓 iFixit 能夠堅守他們推廣維修的理念,而且不依賴外界捐款或廣告贊助,成功打造出一個能自給自足的維修知識生態系。現在,iFixit 不僅累積了超過十萬篇產品維修指南,更成為全球「維修權」運動的重要推手,影響力已經延伸到學校教育、品牌回應和政策討論等層面。
從知識平台到倡議體系:iFixit 的行動策略

iFixit 希望讓修理這件事變得簡單、自由,而且有助於社會。他們打造了一個任何人都能參與的修理平台,不只是讓你查手冊,更鼓勵大家一起來寫、來翻譯、來維護這些修理知識。他們透過三個主要方向來實現這個目標:社群參與、品牌倡議和修理教育。
1.一起寫手冊:用戶就是知識的維護者
iFixit 的維修手冊是由全球使用者共同撰寫、修正及翻譯的,目前平台上已累積超過 十萬篇指南。這些內容的貢獻者五花八門,從學生、技術人員到許多自發參與的一般用戶都有。例如,在 2024 年的翻譯挑戰活動 中,就有 167 位志工完成了 1945 份指南,支援多達 九種語言。
這種開放的機制,打破了維修知識過去由廠商和工程師壟斷的局面。每個願意分享經驗的使用者,都有機會參與手冊的建構。這讓知識的權力從品牌端轉移到大眾手中,也讓這些資料成為所有人都能使用與改進的共同資源。
對許多參與者來說,撰寫與修改手冊的過程,也是一次次更深入了解產品的機會。他們從查找零件、記錄步驟到思考如何讓說明更易懂,在貢獻知識的同時,也逐漸培養出對產品的熟悉感和解決問題的自信。這種知識與實作並行的方式,在社群中不斷擴散,讓更多人有能力動手修理,並擁有更多選擇。
隨著語言版本增加和參與網絡的擴大,iFixit 已逐步形成一套由群眾共同維護的開放知識系統,讓修理不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演變成一種可以彼此支援的公共實踐。
2.品牌倡議:用拆解與評分打開產品設計的討論空間
iFixit 長年針對各大品牌的電子產品進行拆解,並且公開每款裝置的維修評分(Repairability Score)。這個評分會根據拆裝難度、需要什麼工具、零件容不容易取得等條件,來評估一個產品對消費者來說好不好修理。這項評分不僅提供給消費者參考,也促使品牌正視產品設計和維修權之間的關係。
自 2021 年起,iFixit 更和美國數位權倡議團體 USPIRG 合作,推出年度榜單「Worst in Show」,選出年度最難修的科技產品和設計趨勢。這份榜單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期間發布,透過揭露「最糟創新」,反過來點出「好不好修」的重要性。例如在 2025 年的榜單中,iFixit 就點名了許多電池難以更換、強制綁定原廠維修的產品,說明「創新」不等於「進步」。
面對不同品牌的態度,iFixit 會調整策略。有些品牌選擇改善設計,甚至主動合作,像 Google Pixel 就和 iFixit 聯手推出自助維修計畫。但也有些品牌抵制,或乾脆結束合作。例如 Samsung 雖然在 2022 年曾與 iFixit 合作在美國提供自助維修,但到了 2024 年,iFixit 卻宣布終止合作,原因就是零件太貴、供貨不穩,加上產品設計實在對維修不友善。
透過這些行動,iFixit 不只積極參與市場討論,也用合作或抵制來劃清界線,讓品牌明白:「維修」是產品價值和企業責任不可或缺的一環。
3.把修理帶進教室:讓修理變成一種學習和實踐
在 iFixit 的營運策略中,雖然有商業收費,但也堅持知識共享,而教育就是他們堅持完全免費提供的領域。自 2014 年起,iFixit 推動維修教育計畫,把修理這件事帶進了學校課堂,作為學生理解永續、科技和公共知識的實作場域。
他們打造教學平台 iFixit EDU,不對學校和學生收費,免費提供課程模組、教材工具箱與撰寫流程指引,支援高中和大學的課程應用。在「標準專案」中,學生需要在 10 週內完成一套維修手冊,從拆解產品、拍攝步驟、撰寫圖文說明,到最後上傳成果到 iFixit 平台。所有的內容都會經過平台審查後公開上架,供全球使用者取用和回饋。
截至目前為止,已超過百所大學參與,三萬多名學生完成了將近五萬多份手冊。這些內容都成為平台知識庫的一部分,也提升了維修指南的廣度和品質。
學生們透過親手操作,不只學會怎麼拆解和寫作,也更懂了授權、引用和版本管理這些概念。老師們發現,當學生知道自己寫的維修指南會公開給全世界的人看時,參與度明顯變高了,他們也會更認真地思考,要怎麼寫才能讓內容更正確。除了學會修理這項技能,學生們更學習到了負責任的態度。
我們如何一起修?從在地實踐看見修復行動的擴散機會

iFixit 示範了一條路:修理不只是解決產品問題,它還能透過教育、社群和積極推動,發揮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出發,臺灣其實也已經出現值得關注的起點。
例如「城市修理站 Nothing Is Garbage」就在各地推動修理活動,串聯維修師傅與社群,不斷累積維修的力量。他們雖然和 iFixit 的做法不同,卻同樣回應了一個核心問題:當東西壞了,我們願不願意修、能不能修,甚至有沒有機會一起修?
借鑑 iFixit 的經驗,臺灣或許能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教育深化: 目前臺灣談論修復的教學資源還不多。如果能把實際的維修經驗變成教材,帶進學校,就能讓修理成為永續學習的一環,幫助學生更理解產品的設計與壽命。
品牌溝通: 雖然目前臺灣相關社群與品牌間的對話還不夠多,但可以嘗試透過設計回饋、建立評分機制,或共同舉辦工作坊等方式來開啟對話,鼓勵本土品牌思考如何讓產品更好修。
拓展據點: 像修理站這樣的實作空間,如果能與教育界和政府政策更緊密結合,將能為維修創造更多元的公共參與及社群互動機會。
在臺灣推動維修議題,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已萌芽的行動,進一步連結更多人、擴大參與範圍,最終產生實質影響。無論是把維修帶入校園、開啟品牌對話,或是讓修理更貼近生活、更容易實踐,這些方向都非常值得我們持續耕耘、一起努力。
本期觀察由以下成員協作完成:
資料蒐集及撰文:葉葉子
策劃及內容審稿:飯編
內容編輯:M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