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eatured News


為什麼循環轉型,正在成為中小企業的生存關鍵?
循環經濟已從單純的環保議題,轉變為企業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核心經營挑戰。面對原物料價格波動、交期延長與碳排揭露壓力,轉型的首要考量已是實際的收益與成本壓力,而非僅僅追求 ESG 指標。國際趨勢顯示,循環策略的核心價值在於實現「收益穩定」與「成本可控」。例如,Trane Technologies 透過 Energy-as-a-Service 模式將收入轉為長期服務合約,創造穩定的複合收益;而 Hydro 鋁業則以 再生鋁策略將廢料轉化為戰略資產,確保原料供給穩定並降低成本。實務上,循環模式涵蓋循環原料、壽命延長與產能共享。如 Rockwell Automation 的再製服務將維修變為新營收,Trumpf 的 Pay-per-Part 則將設備從成本轉為持續回報。真正的轉型應從實務推動著手:建議從小規模試驗開始建立成功案例,透過資訊流動來強化跨部門協作,並以數據可視化將節能、減碳等效益量化。總而言之,當企業將再利用、延壽與共享納入損益表的邏輯,循環經濟便能從理念轉化為最務實的獲利方式。
More Insights


撐起全球供應鏈的臺灣中小企業,如何拿回市場主導權?
臺灣中小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面臨轉型壓力,永續已不再是選擇題,因為品牌商要求提高、法規收緊,以及看到了開發新市場與新商業模式的巨大商機。企業轉型路上面臨三大挑戰:資訊被品牌商壟斷、對永續的理解僅限於環保層面(忽略社會與治理)、以及數位化與永續轉型尚未有效結合。為了成功從「被動配合」轉為「主動布局」,企業應著手於四大關鍵作法:盤點現況找出最佳切入點、借鏡成功案例、強化內部治理以建立員工認同並吸引人才,以及與供應鏈夥伴建立合作模式,將轉型影響力擴大,最終在全球競爭中鞏固自身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