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森木:從顧問思維到產業創新,讓循環重新定義建材產業

  • 作家相片: studio Slash
    studio Slash
  • 3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生森木團隊
生森木團隊

從顧問到創業願景:循環經濟的起點


創辦人鄭安茹曾作為 ESG 顧問在美國協助企業設計「零廢棄」策略、推動永續。長期接觸不同產業的轉型挑戰,她意識到自己家族是製造半導體封裝包材廠,也就是高階的工程塑膠製造廠,其實正面臨相同問題:許多被視為廢棄物的原料,其實都還有再利用的價值。這個觀察成為創業契機。她決定親自回到產業現場,把顧問經驗化為行動,將廢料轉為有價值的產品。


生森木因此誕生,利用公司本身的材料專業,將半導體包材產業的廢棄塑膠變成建材,公司因而從塑膠業走入了建材業,為公司創造了第二成長曲線,同時幫助建築產業從資源消耗者,轉為資源循環的核心樞紐。品牌以「零砍伐、零木粉、零廢棄」為原則,拒絕使用任何不可回收材料,並確保建材在生命週期結束後仍能回收再造。



借力政策制度:用外部槓桿啟動轉型


轉型初期最大的挑戰是「沒有資源」。身為家族企業的第二代,安茹既非創辦人,也非外聘經理人,缺乏資金與決策權,必須在有限條件下證明新方向的可行性。她選擇從政策槓桿切入,利用外部制度作為轉型起點。


團隊參與經濟部「N 世代學院」計畫,以「數位 × 低碳」為核心架構,導入碳足跡管理與數據追蹤系統。競賽成功讓品牌獲得第一波補助資金與專業輔導,也帶來曝光與制度化的起點。這次經驗也讓團隊體會到,只要方向正確,外部關注會自然匯聚成資源,形成推進的動能。



商業模式的再定義:從原料供應到產品品牌


下一個挑戰,是企業角色的轉換。家族企業英本工業⻑期作為半導體載帶包材上游供應商,主要服務半導體產業鏈的代工與製造客戶。當跨入建材業,生森木決定以「品牌」的方式進入市場時,內部流程與思維立即出現落差。過去以產能與成本為核心的製造模式,突然要進入全新的市場,面對品牌溝通、通路經營與客戶體驗,幾乎等於重新創業。


為了讓組織能承接新的任務,安茹先擘畫建材事業品牌策略十年藍圖,團隊啟動三項改革:首先,導入碳管理與數據追蹤制度,讓永續表現可被量化;其次,重整生產流程,使材料追溯與再利用可被驗證;最後,逐步推進組織分拆,讓品牌與製造部門各自運作,建立適配的決策機制。


這些調整讓公司能在產業鏈中扮演更多元的關鍵角色,既能承接上游技術,又能以品牌思維面對市場。



理念與現實之間:讓永續成為被採用的價值


即使理念鮮明、技術穩定,建築市場仍然以價格為主要決策依據,這是生森木面臨的現實挑戰。


為了讓市場看見價值,品牌選擇主動向市場溝通。透過展會、商會與產業論壇,向設計師與建商溝通再生建材的性能、可追溯性與環境效益,讓原本作為附加標籤的永續,變成具體的品質保證。


品牌定位也隨之轉向,從單一的「ESG 品牌」進化為「品質+永續」雙軸。憑藉上游製程背景與半導體回收原料技術,生森木成功翻轉「再生材料=廉價替代品」的印象。


在市場逐漸信任森生木的技術與品質後,他們便開始與大型建商合作,包括冠德、根基等企業,將 ESG 概念嵌入建築策略中,成功進入高標準的綠建築與永續建案。


生森木創辦人—鄭安茹
生森木創辦人—鄭安茹


結語:內外並重的再設計


目前永續仍處於創新早期,尚未被主流市場全面買單。對新創品牌而言,關鍵不只是產品,而是如何建立願意共創的生態系。無論是政策端的支持、產業龍頭的試驗合作,或能提供實際場域的企業客戶,這些夥伴構成了早期價值轉化的基礎。因此,唯有透過這樣的協作網絡,理念才能在真實市場條件下被驗證、被放大。


生森木的發展軌跡,體現了「內外並重」的永續實踐。內部,透過制度導入與流程再設計,讓永續原則真正融入企業營運;外部,則善用政策、產業與市場初期的趨勢資源,在低風險條件下驗證方向、累積信任。


圖片來源:《永續成長實務論:前進下個時代的企業領航圖》Slash studio 2025.11
圖片來源:《永續成長實務論:前進下個時代的企業領航圖》Slash studio 2025.11

Slashstudio_Logo_白2.png
  • LinkedIn
  • Facebook
  • Instagram

Contact us

© 2025 Slash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斜作股份有限公司

info@slashstudio2020.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