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協作如何改善?Slash 以兩個專案實例說明
- studio Slash

- 11月1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從搞懂資訊到做好決策,協助企業打造順暢的協作流程
一、為什麼大家都在「補破網」?——看見資訊不同步造成的協作困境
在公司裡,業務和研發部門的合作是跨部門最常見的場景。 業務追求快、要彈性,得馬上回應客戶和市場變化;研發則注重技術可行性跟產品穩定度,做事講求明確的邏輯和規格。兩邊看起來只是分工不同,但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做事的理由和判斷的依據本來就不同。
就拿業務和研發來說,雖然他們合作很緊密,但行動的目標和思考邏輯卻不一樣:業務看重市場和速度,研發則在意技術和穩定。當資訊傳遞時,沒有考慮到彼此的「語言」和使用情境,就算資料都給了,也可能被誤解或忽略,很難變成實際行動的依據。這些問題可能不太明顯,卻會在任務交接、決策推進和版本調整時不斷浮現。比方說,第一線的同事常常搞不清楚現在用的版本和資訊是不是對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判斷才能行動。實務上,我們也常聽到:「資料明明都給了,但對方好像沒抓到重點」、「明明都交代過了,怎麼還要再問一次」。這些狀況都讓許多公司同仁覺得「卡卡的」,卻不知道從何改進。
Slash 長期協助企業改善資訊使用和任務協作。我們觀察後歸納出三種最常見,而且對跨部門合作影響最深的資訊落差狀況:脈絡斷裂、交換混亂、決策脫節。這篇文章會透過實際專案案例,說明我們如何從資訊的理解和使用切入,運用 Slash「四要素協作模型」,幫助團隊找出問題點,建立一套能順利運作的協作方式。
二、從資訊不順暢看協作問題:三個實務情境分析
【痛點一】脈絡斷裂|資訊明明有,卻沒辦法幫忙做判斷
以我們合作的一間鍍膜製程公司為例,研發部門建立了一套很完整的技術資料庫,內容非常詳細,但都是技術專有名詞;業務部門面對的則是客戶的即時提問,像是:「這個版本可以用在戶外高溫嗎?」「能不能抗紫外線?」就算資料都在,業務還是很難快速判斷型號差異和限制,經常反映:「每次問才給一點點,我根本搞不清楚這兩種產品的材質差在哪。」研發部門則覺得困擾:「我們都寫清楚了,他們就是看不懂,一直來問。」
這類情境的核心問題在於,設計資訊時沒有考慮到不同角色理解和使用資訊的習慣,導致資料雖然齊備,卻沒辦法被有效利用。研發和業務就像產品強而有力的手和腳,一個負責內部,一個負責外部,如果能有個整合協調的中間橋樑,整體溝通運作就會更順暢。
對此,Slash 協助團隊從實際使用情境出發,釐清資訊該怎麼被閱讀和理解,重新設計資料欄位和內容邏輯。讓資訊更貼近不同角色的理解方式,變成跨部門間可以共享和應用的資源。
【痛點二】交換混亂|任務交代了,卻不懂背後的來龍去脈
在我們服務的一間製造業客戶中,團隊橫跨產品設計、模具、射出到組裝,資訊流通非常頻繁,但卻缺乏一套有系統的交換機制。雖然有雲端資料庫,但內容多半是各部門自己上傳,沒有統一的分類和使用邏輯。工程團隊說:「資料是有,但通常就是丟上去,有需要就自己上去找。」資訊表面上找得到,實際卻很難追溯;就算有更新,也常透過口頭交代或個人記憶傳遞,主管也坦言:「有些事有說,但後來有沒有傳下去就不一定了。」這樣的情況讓基層同事很難判斷,例如「NG 品」的標準,在不同角色和時間點下定義都不同:有人看尺寸誤差,有人看上色情況,甚至同一個客戶的要求也可能時常變動,但團隊卻找不到可以依循的統一標準。
這類狀況的問題在於:不同角色之間沒有交換「該怎麼判斷、為什麼要這麼做」的依據和前因後果。資訊如果只交代「做什麼」,卻省略了背後的思考和情境,就很難被理解和承接。就算資料有紀錄,如果少了這層脈絡說明,資訊還是很難發揮實際的參考價值。
Slash 協助團隊回頭檢視任務的每個環節,釐清資訊使用的脈絡和每個步驟的責任歸屬,設計交換規則和判斷依據,讓每筆資料都有對應的更新時機、確認角色和應用場景,資訊才能真正流動,讓協作變得有依循、可追溯、能往前。
【痛點三】決策脫節|做了確定,卻無法變成實際行動
我們曾在一間提供設計到量產完整服務的製造業團隊中,觀察到這樣的狀況。流程中多數重大決定都得靠單一管理者拍板,無論是產品改版、時程微調或規格細節,都必須等主管評估確認。當這個人不在場、沒有及時回應時,執行端就會停滯不前,不確定是否能繼續、該跟誰確認、要不要等下次會議。一位工程主管坦言:「當決策只停留在討論或口頭提及,們也不確定是不是正式決定,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
然而,脫節常發生在決策之後:雖然結果已經定了,但判斷依據與責任歸屬沒有被明確記錄下來,導致後續執行者難以理解、也無法順利推進。
在這個案例中,Slash 協助團隊回頭釐清每一項任務中「需要做決定」的環節,明確對應可執行的依據與確認角色。我們設計了任務欄位與決策記錄點,讓關鍵調整不再只靠口頭或個人記憶,而是能被全員看見、對齊與落實,讓團隊得以建立起穩定的決策鏈,使工作能自主連接、穩定推進。
三、Slash 如何協助團隊重整協作結構
我們觀察到,許多協作卡關,都是因為在資訊傳遞與任務接棒的過程中,出現了理解落差、責任斷點與判斷真空。
因此,我們協助團隊從「為什麼資訊總是對不上」這件事下手,重建一套能讓協作發生的節奏與結構。Slash 聚焦的問題在於:當資訊開始在不同角色之間流動時,組織內部是否具備穩定的節奏與結構,能夠支撐這些資訊被理解、使用並持續轉化為行動。如果將資訊交換與任務協作比喻為一個身體,這四個面向就像彼此連動的部位,共同支撐協作的節奏與穩定性:
肌肉(Content):知識與資訊內容,是我們行動的素材來源。
骨架(Flow):資訊傳遞與任務交接的流程結構。
大腦(Decision):做出關鍵判斷的節點,負責掌握方向與優先順序。
手腳(User):實際使用資訊與執行任務的角色。

透過這四個面向,我們協助團隊釐清關鍵問題:資訊能否被理解?流程有無明確承接?誰負責判斷?誰來推動任務?在這樣的診斷邏輯下,我們透過三個關鍵步驟,協助團隊一步步把日常卡關的狀況轉化為可實際執行的調整行動:
步驟一:讓問題能被說出來
我們相信:「問題被說出來,就已經解決一半了。」因此,我們先建立一個讓成員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透過訪談與問卷,邀請團隊分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說不清、對不齊、做不動」等狀況。我們會設計開放式訪談問題,從「最讓你困擾的資訊是哪一段?」或「上次交接最混亂的是什麼狀況?」等角度切入,協助成員回憶真實情境。這些回饋幫助我們貼近現場,明確描繪資訊斷點和協作障礙,也讓團隊開始意識到彼此的語言情境和理解落差,這正是重新展開對話的起點。
步驟二:對照四要素,釐清結構問題點
在明確這三類資訊落差之後,我們進一步以 Slash 四要素模型來分析,找出三項可執行的診斷方向,分別回應前面提到的脈絡斷裂、交換混亂與決策脫節這三大問題情境。
▍診斷方向一|建立貼近實務的知識結構
我們協助團隊盤點命名與欄位設計,釐清資訊傳遞時可能產生的歧異和混淆,重新整理產品分類邏輯,強化資料一致性與可追溯性。讓業務能更清楚對應客戶需求,研發也能確認最新規格是否正確使用;資訊查找與回應的效率提升,使重複做工、錯誤回報與重複確認的情況逐漸減少,協作過程也變得更穩定流暢。
▍診斷方向二|設計清楚的資訊交接節奏
我們協助標示資訊於流程中的交接點、使用角色與判斷用途,建立共用的欄位及更新邏輯。讓成員明確知道何時該更新、向誰確認、用在哪裡,也讓資訊在部門間的流動節奏更清晰,交接責任與確認機制也更有跡可循。不再仰賴個人記憶補位,重複詢問和資料版本錯置的情況得以慢慢減少,減輕了溝通負擔。
▍診斷方向三|釐清變更判斷與追蹤方式
我們協助團隊釐清哪些調整需要正式紀錄、誰負責判定、何時應更新,並設計版本追蹤與修改欄位。第一線成員能透過明確的更新欄位與決策標示掌握調整狀態,部分原本需要等待確認的任務,也能開始主動判斷與持續推進。
步驟三:共構解法與建立共識
問題與結構斷點釐清後,我們與團隊共同尋找適用且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們與團隊共同梳理符合現有工作節奏與角色需求的資訊設計方案,調整內容欄位、分類與命名規則,讓每位成員理解並參與設計。同時,設計流程節點及使用情境相應的欄位架構,將日常依賴口頭及默契的灰色溝通地帶轉化為明確欄位與說明。並於導入初期持續觀察使用狀況,收集第一線使用者的回饋,持續改良,讓運作架構真正貼近日常需求。
透過這樣的共構過程,能讓團隊建立一套能持續修正、主動對齊的共通語言與行動節奏。當成員知道資訊該如何被使用、何時該交接、由誰判斷,工作就能變得穩定而流動,真正脫離「一直補破網」的疲憊循環。
四、結語|重新理解日常的混亂,是改善的起點
我們發現,協作之所以會反覆卡關,往往是因為最初的工作節奏與資訊結構沒有有效對齊。
你可能也遇過這些情況:同一個產品有多種稱呼、資訊散落各處難以確認、決策下了卻無法延續,最終只能靠人力來彌補。時間久了,這些混亂就會被當成理所當然。大家都在努力補破網,但也越補越累,覺得怎麼老是在做重複的事情。
但這些情況,若能被具體說出來、結構清楚整理,就有機會調整。我們的角色,就是成為那個可以協助你們「說出來」的人。從第三方視角幫助釐清資訊流、對話邏輯與協作斷點,一起把這些經驗梳理成可對齊、可傳承的脈絡。
如果你也在經歷資訊卡關與跨部門協作的疲憊循環,歡迎與我們聊聊。從理解開始,我們一起找到能持續運作的協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