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循環經濟熱點現場:來自五位 Slash 特派員的真實回饋
- studio Slash

- 2天前
- 讀畢需時 8 分鐘
今年的「2025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2025 APCER & CE Hotspot)」在臺灣圓滿落幕。論壇的主題是「引領循環合作(Leading Circular Collaboration)」,大家都在努力找答案:怎麼把循環策略變成一門好生意?以及,企業和政府該如何從制度設計上來推動轉型?

對長期實踐循環設計的 Slash studio 而言,這是近距離觀察國際局勢的絕佳機會,因此,我們出動了五位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有人專注循環設計研究、有人研究系統與永續設計、有人思考品牌與商業模式、也有人投入創新專案的實踐。
我們沒有預設框架,目的就是想知道:當五種專業視角同時置身於同一個循環經濟現場時,會讀出什麼不同的訊號?論壇結束後,再一起將捕捉到的細節重新對照、補充,拼起那兩天的完整脈絡。
最終呈現給讀者的,就是從五個特派員各自角度發出的觀察筆記。我們不打算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想分享在現場讀到的真實狀況:哪些地方有亮點?哪些問題反覆浮現?臺灣的循環經濟轉型,在國際的光譜上究竟落在哪裡?
捕捉互動細節的田野觀察者|Lu

讓 Lu 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在印度的 Asia Voices 場次中,他們展現出當地非營利組織、政策推動辦公室與創投界的高度整合,是一條目標非常明確且完整的支持鏈:「那時候我一個直覺就是覺得,哇,為什麼印度好像全面開戰的感覺?好像全部都準備好了,都到位了,然後就等點子進來這樣。」Lu 說道。
會有如此表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印度有著強烈的內需驅動,他們不缺資金與人才,當前最缺乏的就是有效的模式和具體作法,Lu 補充道:「印度正積極尋找點子,想用循環經濟的方法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
然而,當目光轉回臺灣,情況則截然不同。 Lu 觀察到,臺灣的行動主要動力多來自於國際供應鏈的壓力與客戶的要求,這種「外向型需求」與印度那種內向型驅動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Lu 認為,這其中的核心區別在於:「印度看來已經準備好要從根本上改變模式了,但臺灣或許還在找最適合的切入點。畢竟,我們沒有像印度那樣,有『規模大、又很急迫』的國內需求來推動轉型。」
此外,她也從日本分享的「循環型社會」概念中獲得了啟發。她觀察到,日本學界從系統性角度切入,深入梳理了他們獨有的社會形態與特質,才得以發展出這樣獨特的循環概念。這也提醒了我們:考慮到臺灣產業很依賴國外市場,又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要怎麼改變現有模式,主動補足關鍵資源,讓循環經濟在最源頭就能發揮影響力?
Lu 的田野視角,帶領我們看見不同國家轉型的核心差異,以及如何將從其他國家學到的系統性思維,轉化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獨特定位。
Lu 的關鍵洞察:不同國家推動循環經濟的起點確實有所差異,以印度為例,他們以解決內部問題為優先,而臺灣的轉型動能多半是為了接軌國際供應鏈。
尋找可落地路徑的務實觀察者|Hsin

Hsin 從上午場得到了兩大啟發:要真正推動循環經濟,企業必須「重新定義自己在市場中的角色定位」並「持續調整商業模式」。Hsin 表示:「這兩點正是我們在做的事情——幫企業找角色定位、協助他們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所以我很期待下午可以聽到更多細節。」然而,下午場因為受到發言時間的限制,講者們大多只能停留在「起心動念」與「宏觀概念」,難以深入探討如何找到新商業模式的細節。
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這段距離,Hsin 提出,臺灣現階段一個務實且可推進的切入點:產品服務化(PaaS)。她認為,如果暫時擱置複雜的循環經濟專有名詞,僅專注於「產品服務化 (註1) 」本身,就足以促使企業重新設計服務與商業模式。
註1:產品服務化(PaaS,Product-as-a-Service),即企業保留產品所有權,消費者只需「使用」。這是一種易於理解的循環經濟模式,能讓企業將商業模式從「賣斷」轉向「服務」,是現階段臺灣較可行的落地路徑。而另一條落地的關鍵路徑,則是「教育系統」。她在現場觀察到許多年輕學子,這些學生參與者們即便不一定理解複雜的系統語言,卻非常願意從自身視角提出疑問。特別是在與工業設計系老師交流後,她意識到轉型的希望必須從教育扎根,並強調,若能將系統觀念優先納入課程,再往下談材料應用,就能有效避免設計科系的學生一開始就陷入「只關注產品與材料」的舊有線性思維。Hsin 表示:「這段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就是 Slash 存在的價值所在:不只是提供企業方向,更要給出清晰可行的路徑;不光是談概念,還要確保它能夠落地實踐。」
透過 Hsin 的務實視角讓我們理解到,臺灣循環經濟的轉型,必須從抽象的概念邁向「可執行、能改變模式」的具體行動路徑。
Hsin 的關鍵洞察:論壇指引了方向,但具體路徑仍需自行摸索,因此,理想與實務之間的落差,正是設計行動的起點。
看透遊戲規則的冷靜觀察者|Ryo

「跟五年前 2020 年在高雄辦的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比起來,企業的理解是有成長的。」Ryo表示,只可惜,核心參與者與分享的案例差異不大;更明顯的差異是,他感受到臺灣與國際之間存在著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討論層次的不同:當國外講者已經開始談論系統的重構、商業模式的徹底重新設計時,臺灣多數的分享者依然將重點停留在材料的再利用與產品的微幅創新。
「企業當然知道永續很重要,但始終不確定循環經濟『到底值多少錢』。」Ryo 一語道破了臺灣企業參與度不高的核心原因,因為缺少將「策略規劃」與「長期效益」連結起來的共識語言,使得許多企業的行動多數只是為了符合規範或維護品牌形象,而非真正驅動根本的商業重構。Ryo 也觀察到,企業常見的反應往往是「手頭有錢就找顧問、預算不足就參加商會」,但真正願意從內部策略進行根本性調整的,卻是鳳毛麟角。
如果循環設計始終無法上升到策略層面,企業能做的,或許就是跳出地域限制:「大膽走出去!把眼光放到全世界,不用侷限在國內市場。」Ryo 表示,把視野放寬,讓循環設計從有機會被實踐的場域開始,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
Ryo 用冷靜又透徹的視角讓我們明白,臺灣循環經濟的轉型,首要之務是確立策略層次上的共同價值觀。
Ryo 的關鍵洞察:臺灣與國際在循環經濟的討論層次上仍有落差;國際關注的是系統設計與商業模式,臺灣則多聚焦在材料使用與產品改善。
追求顛覆性思考的犀利觀察者|Kai

Kai 認為論壇的亮點來自於那些敢於挑戰既有定義的人。例如, 他特別欣賞講者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和董事長 黃育徵 Charles 對「Supply Chain」(供應鏈)一詞的挑戰,主張應該改用「Circular Network」(循環網絡)。
Kai 強調:「重新定義這些詞的意義重大,因為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動。」他深入指出,「供應鏈」這個詞彙本身帶有線性的、階層的、甚至帶有壓榨的邏輯,然而,循環經濟裡需要的關係是平等與協作,因此必須從語言上進行根本的重構。
這種顛覆性思維提醒我們:當多數人還熱衷於設計具體產品時,循環經濟實質上的挑戰是「重新設計合作關係與商業模式」。可惜的是,由於這項工作往往會打破既有利益,因此並非所有人都樂見這樣的轉變。
他觀察到,如果我們繼續沿用線性的語言,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用階層關係去看待合作夥伴。他的觀點也明確呼應了 Ryo 的洞察:當大家依然強調產品的優化,而不是從根本上重新設計關係與商業模式時,這場轉型就會卡在既得利益與舊有思維中,難以動彈。
Kai 的視角,強調了顛覆性思維的重要性,也間接鼓勵我們去省思:或許要打破舊有利益、實現更深層次的思考,必須得從挑戰既有的語言框架開始。
Kai 的關鍵洞察:循環經濟的本質是重新設計合作關係,要實現這點,必須先從挑戰既有的語言框架開始,因為語言會直接限制我們的思維和行動策略。
尋找拼圖缺口的系統思考者|WC

影響 WC 較深的是「循環採購與創新商業模式(Procurement and Business Model)」這個場次,一開始未深入時,WC 還為這個議題感到困惑,但隨後便理解,採購(Procurement)也是影響循環經濟能否運作的關鍵。
WC 語重心長地指出:「光有循環產品不夠,整個系統的邏輯要一起轉。不然它還是在原地打轉,不會真的循環。」她觀察到,循環產品(Circular Product)不等於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兩者必須連動商業模式,否則循環產品一旦遇到以「最低價得標」為原則的線性採購制度,產品最終仍可能被拋棄。
這就好比小船進入大河,小系統再努力,若沒有得到大系統的支持,再好的循環設計也難逃被既有體制限制的命運。因此,採購的邏輯實質上是影響整個循環能否成立的「大系統」規則。
她對該場次講者Lina Svensberg 提出的呼籲深深有感——要改變現狀,必須建立「Procurement Literacy」(採購素養)。這不僅是採購人員需要具備的知識,設計商業模式的人更要理解政府或大企業採購的邏輯與限制。例如,採購常以預算花光或折舊換新為原則,而非考慮生命週期與使用價值。由此可見,當推動租賃或服務模式時,若採購人員仍只理解「買斷」思維,再好的方案也會因此卡關。WC 表示,或許「跨界溝通的能力」正是能讓系統真正轉動的重要關鍵。
WC 的視角,帶我們深入系統性的觀察思維,也許臺灣轉型最終的挑戰,不是技術或產品,而是打破思維孤島、建立跨系統的溝通語言。
WC 的關鍵洞察:局部創新之所以容易受到限制, 是因為 「採購規則」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大系統」角色,直接影響循環經濟能否順利運作。
尾聲|從觀察開始行動:設計一條能跑起來的路徑
回望這場論壇,五位特派員們其實看見的是同一個關鍵——臺灣的循環經濟不缺理想與局部創新火花,真正迫切需要的,是能將所有零碎行動有效整合的系統性設計。
在本次觀察中,我們深刻體認到現實的嚴峻條件,但也看見了三個可供臺灣企業參考的新機會:
重新提問價值:讓永續「值得投資」
企業並非不在意永續,只是尚未找到讓「策略」與「長期價值」連動的共同語言。因此,必須從每個案子的策略設計開始,讓「永續值得投資」成為一種可被理解、可被量化的商業邏輯。如果能讓價值被更清楚說明、被看到、甚至被量化,永續就會更容易在組織內部形成共識,而不是停留在理想層面。
重新設計系統:填補大小系統的鴻溝
企業單方面的努力,就像小船無法駛入大河一樣,一旦無法跟上大系統的規則,再好的創新也會很快耗盡力量。所以,我們需要有人在現有的制度中,設計出既能維持規範,又能容納新實驗的靈活銜接方式。讓新做法可被容納,也讓既有規範不必被推倒重建。
重新燃起動機:提供一條驗證可行的路徑
如果沒有「非做不可」的理由,我們很難堅持行動。對企業來說,當它看見一條可以小規模試驗、再一步步擴大的路徑時,投入循環經濟的理由就會變得非常清楚。以,比起喊出偉大的願景,能讓大家「立刻動起來」的具體做法,才是真正讓企業轉型成功的第一步。
在未來追求循環經濟的時代裡,我們或許可以將「永續」視為企業和組織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設計能力。透過持續的投入與協作,這不僅能協助我們打造更具韌性的生態網絡,也將是提升企業長期競爭力和正向影響力的關鍵。
而 Slash studio 身為這個循環網絡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們將持續以顧問與設計的雙重角色,透過記錄、設計與實驗,陪伴並協助企業打造具備韌性的永續生態網絡。
現場觀察 × 群像筆記 × 系統設計
受訪者:Ryo、Lu、Hsin、Kai、WC
製作/編輯統籌:Slash studio 編輯部